2017年,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天然气业务取得了历史性突破,产量达到1033亿立方米,同比增长5.3%,首次突破千亿立方米大关,占到国内天然气总产量的70.1%、消费量的44%,为优化我国能源结构、建设美丽中国增添了“底气”。
本期视点:四川盆地南部长宁—威远地区下志留统龙马溪组页岩气资源丰富、页岩储层品质较优, 2012 年被确定为国家级页岩气示范区。为了给中国页岩气勘探开发提供可资借鉴的经验,《长宁—威远国家级页岩气示范区建设实践与成效》在对该示范区勘探开发历程进行划分的基础上,总结了各阶段所形成的主体技术和取得的成果认识,以期为四川盆地页岩气勘探开发迈上新台阶夯实基础。
地质勘探:本栏目继续推出由四川盆地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李伟担任特约栏目主编的“四川盆地中二叠统天然气勘探专题”,包括3篇文章《四川盆地中部中二叠统热液白云岩储渗空间类型及成因》《应用测井储层品质综合评价指数来判别储层的有效性——以四川盆地西部地区二叠系栖霞组为例》《四川盆地西部龙门山地区中二叠统碳酸盐岩储层特征及勘探方向》。
开发工程:页岩气工程甜点的定量评价对于评判页岩气的开发难易程度及开发成本高低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为了寻求一种高精度的定量评价方法,《页岩气工程甜点评价方法》以四川盆地焦石坝页岩气田为例,结合国内外的研究成果,首先定性分析了脆性指数、应力差异系数、泥质含量和破裂压力等工程甜点参数对压裂加砂量及加液量的影响;在此基础上,采用相关系数法进行定量分析,确定了主要工程甜点参数和表征页岩气工程甜点的目标评价参数;然后,采用单一参数评价、雷达面积模型和独立性权重系数模型等 3 种方法来评价页岩气工程甜点并对比其结果,确定了后者为精度最高的方法。
钻井工程:自 2009 年四川盆地长宁—威远国家级页岩气示范区第 1 口井开钻以来,经过 8 年的探索和实践,中国的页岩气勘探开发工程技术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和全面的发展。所形成的页岩气勘探开发配套工程技术有效支撑了长宁—威远国家级页岩气示范区的页岩气上产,在技术进步和管理创新等方面都具有引领示范作用。《川渝地区页岩气勘探开发工程技术集成与规模化应用》及时总结了所优化集成的页岩气勘探开发工程配套技术,对于“高效益、高效率”推进川渝地区页岩气规模开发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展开] ...
2018, Vol. 38 (S1)
pp.1-0
2018, Vol. 38 (12)
pp.1-0
2018, Vol. 38 (11)
pp.1-0
2018, Vol. 38 (10)
pp.1-0
2018, Vol. 38 (9)
pp.1-0
2018, Vol. 38 (8)
pp.1-0
2018, Vol. 38 (7)
pp.1-0
2018, Vol. 38 (6)
pp.1-0
2018, Vol. 38 (5)
pp.1-0
2018, Vol. 38 (4)
pp.1-0
2018, Vol. 38 (3)
pp.1-0
2018, Vol. 38 (2)
pp.1-0
2018, Vol. 38 (1)
pp.1-0
2017, Vol. 37 (12)
pp.1-0
2017, Vol. 37 (11)
pp.1-0
2017, Vol. 37 (10)
pp.1-0